作者于平,资深评论人
除非特别注明,本号文章皆本人原创
据报道,2018年陕西开展“秦岭山区社会治安整治行动”以来,陕西省宝鸡眉县公安局成功摧毁了一个横跨7省12市猎杀、运输、买卖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团伙。截至2018年11月30日,抓获犯罪嫌疑人48名,破获非法猎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案件12起,猎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熊案件4起,非法买卖国家级保护动物制品案件4起,非法狩猎案15起,查获黑熊、黄麂子、野猪等野生动物1029只。
秦岭被誉为中国“生物基因库”,有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这几年来,关于秦岭的野生动物保护,公众听到的各种官方消息往往是正面的。例如,近日,陕西省林业厅在官方网站就刊文称:秦岭野生动物“形成了种群兴旺的发展态势。”“野生动物的生活质量受到关注,生存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动物保护多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刚刚曝光的这起猎杀野生动物的惊天大案,却给我们揭开了当地野生动物生存境遇的另一面,犯罪分子嫌疑人用一万多伏的“电锚”,在森林里设置陷阱。动物碰上,当场毙命,哪怕几百公斤的黑熊,也难逃这夺命的陷阱。1029只野生动物,只是被查获的数字,事实上,毙命于这夺命陷阱的野生动物,恐怕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秦岭野生动物保护真实保护状况如何,显然是个大大的问号。
得承认,保护好秦岭野生动物并不容易。秦岭面积广袤,地形险峻,森林茂密,罕有人至,这样的自然环境,给了偷猎者一个广阔的藏身之地。但是,只要让保护关口前移,建立强大的基层执法队伍,鼓励公众的积极参与,提升执法的科技水平,秦岭野生动物保护的种种困难并非不可能克服。
在这方面,当地似乎有着很大的不足。相关报道中就提到一个细节。当地警方负责人介绍:“犯罪嫌疑人在交流过程中利用行业话语,比如说‘黑娃’,当时我们不知道‘黑娃’是啥东西,通过向当地群众了解,群众说‘黑娃’就是黑熊;再比如说林麝,行话就是‘香子’,问了好多人才知道。
负责打击野生动物偷猎的执法部门,对于犯罪团伙的“行话”一无所知,这是否意味着,执法部门在日常化的打击和治理中,对野生动物偷猎缺乏足够的关注?而民众掌握着犯罪团伙的种种作案信息,却没有积极向警方提供,也似乎暴露出民众与当地执法部门的隔阂。猎杀野生动物的犯罪团伙,之所以能在秦岭地区长期疯狂作案,横行无忌,很大原因恐怕在于此。
在“秦岭山区社会治安整治行动”中,一个庞大的猎杀野生动物团伙被摧毁,当然是值得庆幸的事。不过,野生动物的保护,根本上,靠得不是这种运动式治理,靠得不是事后的打击和惩治。事实上,就算把这个犯罪团伙全部绳之以法,也无法挽回被猎杀野生动物的生命。所以,完善日常治理机制,联合当地民众加强执法管控,方为治本之策。
而做好这样的日常治理,前提是承认目前保护工作短板,直面秦岭野生动物所面临的危险。从这意义上说,当地相关部门当少些自我表扬,多做些自省和自我督促,让野生动物的保护更加公开和透明。倘若如此,将不仅是秦岭野生动物,也是整个秦岭生态保护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