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字下面四点少一点,读“尼”,是比鳖少一脚的剧毒动物?
五邑侨乡,人杰地灵,其中最知名的,也许就是新会梁启超了。每每看到他早期写的文章或书的署名前总会加上“新会”两字时,心里油然多了一份亲近。
梁启超故居坐落在新会天马的茶坑村,条小河涌穿村而过,几间清代光绪年间所修建的小屋,青砖灰瓦,依旧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村口老榕树下,村民摆卖着新会的特产陈皮、葵扇等,时而有耕作的农民赶着牛下田,而狭窄的小巷里,村里的孩子追逐着、玩耍着,甚至令人想起梁启超的童年,村后凤山上,还可望见耸立在山顶的千年古塔“凌云塔”。
“村人莫道凌云塔,大笔情出救国心”。早年李汝伦先生的《访梁任公故居》诗,也许道出了许多游人参观他的故居后那种难以言表的心境。如今,梁启超故居已被辟为一个颇具规模的纪念馆了。它包括三个部分,纪念馆、纪念广场和故居本身。
一走进梁启超故居,首先就是一座带有岭南园林特色的纪念馆,宽敞明亮,颇有新意,而与故居又相互协调。纪念馆上下两层,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首层主要陈列着梁启超的生平事迹、照片,正面悬挂着他手书的大幅楹联:“此地为合群修睦之区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今日一发千钧之会爱国如家其庶几乎。”二楼则陈列着他主要著作不同时期的版本,以及家庭、后人的事迹等。纪念馆前还设有录像厅,播放梁启超生平事迹的纪录片。
纪念馆旁是一个小型纪念广场,它面对河涌,大约1000多平方米,四周栽有树木花卉,中央竖立着梁启超身着西装的铜像。站在广场上,你还可以看见村后凤山上耸立的凌云塔。它又称熊子塔,只是这里的“熊”字下面四点要少一点,发音读作“尼”,是新会独创的一个字,传说是一种类似鳖,但少一脚的动物,剧毒,当年正是为镇之而修筑了这座宝塔的。但是对于少年时期的梁启超来说,古塔却寄托着他的一种追求,或者说是一种抱负吧。他常登塔游玩,11岁时写过一首《登塔》诗:“朝登凌云塔,引领望四极;暮登凌云塔,天地渐昏黑。日月有晦明,四时寒暑易。为何多变幻?此理无人识。我欲问苍天,苍天长默默。我欲问孔子,孔子难解释。搔首独徘徊,此理终难得。一条长廊穿过广场来到梁启超的故居。
青砖土瓦,狭窄的门上悬挂着秦生手书的“梁启超故居”的匾额。占地约160平方米的故居由偏厅、正厅、两个厢房、门廊、天井和阁亭所组成,带有晚清时期典型的民间建筑特色和风格。这幢故居是梁启超出生和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的地方,客厅、寝室里仍陈设着当年的雕花木床、衣柜、梳妆台等古旧家具。
故居前的“怡堂书室”是梁启超曾祖父所建,曾是梁启超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梁启超赴京会考落第后,曾携妻子李蕙仙回乡住在这里,他的第一个女儿思顺也是在这里出生的。书室正面悬挂着一幅木刻榴联:“读圣贤书,立修齐志”,中间镜框镶嵌着“先师孔子行教像”。里面还陈设着残旧的课桌板凳,据说也是按当年的实况摆放的。面梁启超故居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