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繁殖下一代。乍一听可能击碎了很多人的爱情观,但实际上从人到各种动物,有了“爱情”的第一件事也确实就是繁殖后代,这并不是什么肮脏的想法,也更不是肮脏的事,而是所有动物的本能。
为了繁殖下一代,有不少动物甚至甘愿牺牲自己,比如雄鮟鱇鱼放弃自我,雄红背蜘蛛撅起屁股把自己送到雌蜘蛛的嘴边,雄螳螂也很可能在完事后被雌螳螂吃掉。
鮟鱇鱼放弃自我
鮟鱇鱼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它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丑,一个是头部长有灯笼。头部的小灯笼是由自己的第一背鳍逐渐向上延伸形成的,灯笼里面有腺细胞,能够分泌光素,光素在光素酶的作用下,可与氧相互作用而发光。借助深海鱼类趋光性进行捕食。
世界上鮟鱇科鱼类共有4属25种,有一种密棘鮟鱇鱼,雄鱼为了繁殖后代直接就放弃了自我,密棘鮟鱇的雌鱼能长到1-1.2米,而雄鱼只有8-16厘米,虽然巨大的体形差异就注定它们无法正常得交配繁殖后代,但它们有自己独特的繁殖后代的方式。
密棘鮟鱇鱼的卵一经孵化,雄鮟鱇鱼就会开始寻找自己的爱情,找到后就会覆盖在雌鱼身上,随着时间的推移,雄鱼的唇和身体内侧就和雌鱼的皮肤逐渐融合在一起,雄鱼就像一条生活在雌鱼身上的寄生虫,“寄生”之后雄鱼除了精巢组织继续长大以外,其他器官一律停止发育,雄鱼依靠雌鱼的血液维持生命,二者的交配也是靠着血液循环来完成的。
原本雄性鮟鱇鱼也有长到1米的可能,只是为了适应海洋环境,为了繁殖下一代,雄性密棘鮟鱇鱼直接放弃了自我。
红背蜘蛛将自己作为食物送到嘴边
雄性密棘鮟鱇鱼虽说放弃了自我,但起码还算是一个个体,还能苟且得活着。红背蜘蛛为了繁殖后代真的可以说是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科学家研究发现,明明知道自己可能被吃,但是雄性红背蜘蛛还是会把自己送到雌性红背蜘蛛的嘴边,大有一种“来,吃吧”的奉献精神。当然雌性红背蜘蛛也是来者不拒,照盘收下送上嘴边的食物。而雄性蜘蛛就利用雌性蜘蛛吃自己的间隙完成了交配过程,因为雌蜘蛛“饱餐”之后不会立马去找其他雄性红背蜘蛛,这让雄蜘蛛有更充裕的时间来完成受精过程。
研究发现,以生命为代价的红背蜘蛛留下的后代要比不舍得牺牲自己的雄性蜘蛛多出40%左右。
螳螂自相残杀
在动物界,同类之间为了争夺食物,抢占地盘,争夺配偶权会进行打斗和自相残杀。螳螂的自行残杀就有点与众不同,因为它们残杀的往往是自己的“丈夫”。
相信不少朋友都见过一只大螳螂抓着一只小螳螂在啃食,大螳螂的肚子明显要比小螳螂的肚子大,这并不是以大欺小,而是雌螳螂吃雄螳螂。那雌螳螂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丈夫”吃掉呢?有科学家认为是因为雄螳螂的体内有某种物质,而这种物质可以让雌螳螂产出更多的卵,而更有利于后代的繁殖。
虽然后来经过对比,雌螳螂吃不吃雄螳螂对自身的产卵数没有影响,这种说法也就不成立了,但雌螳螂吃雄螳螂有助于繁殖后代并不假。
虽然螳螂捕捉猎物的能力很强,但其作为食肉昆虫自然没有食草昆虫的食物来得那么简单,所以多数情况下螳螂都处于半饥饿或者饥饿状态,交配又是个耗费体力的工作,一些饿急的雌螳螂交配完成后转身就可以抓到雄螳螂,这种就在嘴边的食物抓起来可比四处寻找食物简单多了。
在昆虫界中判断一种动物能不能成为自己的猎物,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体型,拥有更大的体型就能捕捉到更多的猎物。雌螳螂肩负着繁殖后代的重任,所以需要更大的体型。再者,为了找到繁殖后代的对象,雄螳螂需要长途跋涉,更小的体型让雄螳螂具有飞行的能力,可以相对更容易得找到雄螳螂。
雌螳螂因为体型比雄螳螂大一圈,而雄螳螂又是送到嘴边的“食物”,不吃白不知,完成交配或者交配一半的时候,饿急了的雌螳螂就会把雌螳螂吃掉。
也并不是所有的雌螳螂都会把雄螳螂吃掉,吃与不吃,主要看的还是它们的饥饿状态。有科学家将螳螂分成三组,不同组的饥饿时间不同,有的让螳螂刚吃饱,有的饿3-5天,有的饿5-11天,结果发现,吃饱的雌螳螂完全没有吃雄螳螂的意思,而饿了5天以上的雌螳螂完全不给雄螳螂交配的机会,上来就把雄螳螂当成猎物要吃掉。
雄螳螂虽然体型小一号,但毕竟是雄性,有血性,所以有时候它们也会反抗,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内森·伯克和格雷戈里·霍尔威尔在《生物学报》上发表的文章称,为了交配和避免被吃掉,一些公螳螂会和母螳螂扭打,有时还会重伤后者。但实际多数时候因为体型相差悬殊,雄螳螂都是以失败被吃而告终。不过即使被吃,也要完成最后的使命,有研究发现,即使雄螳螂的头被吃掉了,它们的腹部依然可以继续将精子输送到雌螳螂的体内,完成受精和繁殖后代的工作。
对于螳螂和红背蜘蛛这种动物来说,会不会被吃可能并不在雄性动物的思考范围之内,它们更多考虑的还是繁殖后代,毕竟他们并没有人类的思维,更没有家庭、配偶这样的伦理观念,它们所有的仅仅是繁殖后代的本能而已。它们做出的所有牺牲也都是为了繁殖后代而已,毕竟像螳螂这种动物,本身生命也就6-8个月的时间,即便不被吃也就多活几个月的时间,被吃反而能让雌螳螂更好得活下去,更好得繁殖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