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些业已消失的动物,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虑:这些曾经生龙活虎的生灵到底长啥样?它们又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性?在自然历史学家埃罗尔·富勒所著的《消失的动物:灭绝动物的最后影像》(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里,感兴趣的读者不但可以一睹它们的尊容,而且还能从富勒理性而客观的讲述中体会到生命的柔弱和坚强,从而进一步增强对大千世界的挚爱。
富勒是享誉世界、研究已灭绝动物的专家。本书中,他收录了大量灭绝动物的照片,从1870年到2004年,时间跨度134年。这些照片的主角,通常是动物园或生态园里某种动物最后仅存的个体,还有一些是人类涉足野外,与这些珍稀动物偶遇后所留下的珍贵镜头。从阿提特兰湖畔,到夏威夷海岛;从恒河平原,再到亚马孙河流域,在这片葱茏的世界里,都曾留下过这些生灵的倩影。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等都有包含,共涉及28个物种。富勒在展示这些珍贵照片的同时,还介绍了每种动物的习性及其生存环境,探究了它们消失的原因。如粉头鸭,这种19世纪生活在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平原、沼泽、河流和芦苇地之中的野禽,一开始并不为人所注目。后来,这种头颈部长着粉红色的鸟类,逐渐引起了许多人的好奇,随之而来的,便是人类的滥捕滥食,直至消失殆尽。还有旅鸽,这种19世纪初期飞行速度极快,在当时称得上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鸟类。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19世纪末,这一庞大的种群竟然逐渐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仅仅在百年之内,曾经数以亿计的旅鸽何以灭绝?对此,富勒也十分疑惑。书中,富勒虽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但这种不置可否同样引人深思:一个物种的消亡,应该是多重因素相互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比如,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气候条件的骤然改变,人类活动的过度干预,物种的繁殖与天敌数量的此消彼长等等。加之,这些物种面对这些变化,从内到外都缺乏应有的应对之策,于是,在自然界一场场生与死的考验中,必然就会被无情地淘汰。哪怕它们体积再庞大、数量再惊人,在残酷的物竞天择中,适者生存始终是不变的生命法则。
品阅全书,这些珍贵的文字和影像资料,真实地记录了粉头鸭等珍奇物种,由之前的寂寂无名,到濒临灭绝,直至消亡的全过程。许多图片,限于当时影像设备的简陋和摄制技术的不过关,加之岁月的侵染,已显得不是很清楚,在辑录时,本可借助现代化的制图技术,予以美化和修补,但富勒不为所动,坚持以原生态的图像去展现大自然的本真,在触目惊心中去引发大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此同时,他对一些消失物种由盛到衰的解读,也摒弃了情绪化和主观的臆测,自始至终都以客观的讲述,细致到位的中肯分析,把一个个物种的消亡之谜,阐释得尽可能接近现实,并符合大自然优胜劣汰的生存铁律。
客观而言,面对这些只活在人们记忆中的消失动物,读来难免有些失落。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富勒在书中也披露了动物保护者在保护这些物种时所作出的种种努力。正是这些爱心人士无怨无悔的付出,保护了更多脆弱的生灵,使得它们不再受到无端的伤害,避免了与粉头鸭相同的命运,并在人类的精心呵护下,一代代繁衍至今。
《消失的动物》堪称不可多得的生物学标本,不但风干了一个个物种从产生到兴盛到衰亡的生命记忆,而且也留下了许多朴素而深刻的启示,让人警醒和深思。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保护好每一个物种,就是在保护我们的生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而唯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会越变越温馨,越变越美好。(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