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游客的上海动物园现在是什么情况?“小可爱”们的食品供应有没有保障?“宅家”的它们目前是什么状态?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今天(31日)从上海动物园了解到,自3月16日闭园以来,上海动物园饲料配送中心克服困难,不断筹集、储备各类饲料,可满足疫情期间5000多只动物的需求。
同时,“铲屎官”趁着难得的闭园“喘息期”,除了做好圈养野生动物日常的饲养管理外,有序开展动物丰容和行为训练等相关工作,切实保障动物福利。
疫情当下,上海动物园也同样面临因疫情防控带来的人员紧张问题,但动物每天需要照顾,相关人员配合封控措施又必须不流动,因此已在岗饲养员及兽医们留守在单位是唯一选择。个别小区即将封控的工作人员,办妥相关手续后也赶到单位,做好了不回家的准备。
已在岗位上留守两周的沙师傅坦言:“睡折叠床睡习惯了,这段特殊时期,哪里需要人,我可以随时快速顶上。把动物照料好,我心里才踏实。”
据悉,上海动物园目前“寸步不离”单位的一线工作人员超过100名。

饲养员做抗原检测

睡在单位,白天太阳好,适合晒被子
上海动物园饲料配送中心负责人表示,400余种5000多只动物饭量很大,每周需要消耗各种肉类如牛肉、羊肉、鸡架以及青占鱼、梅子鱼、带鱼等鱼类共5000多公斤;每周中转食草类动物和鸟类的颗粒料,包括玉米、麸皮、豆粕等谷物5000多公斤;中转各类水果1500余公斤、蔬菜1200余公斤。
目前,饲料中心备有鱼类11吨左右、肉类5吨左右、颗粒料5吨左右,能满足疫情期间的需求。对于蔬菜水果等食材,也已预备了三至七天的用量。食草动物喜爱的苜蓿草、羊草等草料均已到岗,后备的食草颗粒足够用两周,如果在极端状况下发生青绿饲料“断供”的情况,将为一些动物采摘树叶来改善伙食。

草料仓库

国宝大熊猫的“菜篮子”

新鲜蔬果等待配送到各动物场馆
不仅要让动物吃饱,更要让它们吃得健康、安全,这是给予动物的最基本福利保障,也是衡量一家动物园是否达到现代化管理标准的重要指标。
平日里,工作人员就养成了良好的清洗消毒习惯,工作前后必须洗手,工作时必须戴口罩;刀具、案板、盆、筐等用具必须洗刷干净,食具每天消毒,熟食必须加盖保存;坚持室内外环境清扫消毒制度,分片包干、定人定点,还要每日检查,消毒液必须交替使用……通过各项措施严防死守,杜绝动物病从口入。
以上海动物园的鸟队为例,工作人员配备了三种消毒水,每周对动物笼舍、管理室、后场等区域进行彻底消毒。每个展区和笼舍出入口还放置了消毒垫,消毒池内的药水每日更换,让回笼舍的鸟儿“洗干净脚丫子”再吃饭。
在汇集各类“娇嫩”宝宝的育婴房,工作人员更不敢怠慢,定期用紫外线灯对室内进行全面消毒,减少消毒剂对动物宝宝的刺激。

一份饲料,要从配送中心送到动物嘴里,有很多道工序——称重、配比,然后转运到各动物展区,在展区的“动物厨房”加工,由当值饲养员负责切配。
窝头要切成块,熊猫才肯吃,猴子喜欢切成几段的香蕉,有的老虎爱吃牛肉块,有的爱吃牛肉丝……长期磨炼下来,饲养员成了半个厨师,有些人还练就了高超的刀工甚至雕花技巧。
疫情期间,秀“厨艺”,互相学习、比较、进步,成了枯燥封闭生活的情绪调节剂。

疫情期间,动物园是高风险区域,时刻进行着动物的健康及疫病监测。
动物不会说话,无法和人沟通体感状况,只能通过称体重、抽血、检验大便等方式,“用数据说话”。比如,国宝大熊猫每月要全面体检一次,大象、长颈鹿等动物一两周检验一次大便、每月抽一次血。
许多动物在抽血时极不配合,例如狮虎等猛兽,若要采血,必须把麻药针筒放在长管子里,对准它们的身体远距离射出;又比如企鹅等鸟类,常常会用锋利的嘴攻击兽医,要事先把它们的嘴封住,由饲养员抱着,让兽医迅速采血。“巨无霸”亚达伯拉象龟甚至要四五个人抱住,固定住四肢和头部才能采血。

给企鹅抽血
